从高山到平原:移动AI下沉的关键节点
发布时间:2018-04-25来源: 编辑:
在我们的常识体系中,科技一词往往有两种定义。第一种是封存在实验室里的科技,它们如同高岭之花,只有少部分山顶上的人才能接触和了解这些科技,大部分人只是在新闻中听说过。第二种则是进入了生活的科技,人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它,将其视作一种常态而不再把“技术”作为关键词。
从第一种到第二种的过程,即是科技下沉的过程。在下沉中,科技会改变人类的生活,会因此衍生出高价值的产业链,从而进一步推动科技自身的进步。
这个过程曾经发生在智能手机上,也正发生在移动AI上。
移动AI并非奢侈品,让高岭之花开遍平原
目前来看,移动AI通常集中在苹果、华为、荣耀等几款搭载了AI芯片的旗舰机中。但任何一项科技的应用化发展,都离不开反复投入使用再进行调试。对于AI这种需要数据累积的技术来说尤其如此。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移动AI技术带来的语音助手、用户习惯学习等等功能都只能应用在几款手机上,很有可能导致两种后果。第一种是由于无法摊薄技术研发成本,能够承载终端AI计算的手机会很昂贵,第二种是由于用户数量少无法带来边际效应也缺乏流量支持,参与移动AI应用开发会变成一件低回报率的事情,最终只能由终端制造企业自己承担服务开发。
不过集合了这两种特点的手机已经有了——起步价49999元人民币,购买后即提供收费私人助理服务的Vertu手机。
手机厂商和芯片厂商重金押注移动AI,自然为的不是再造一个Vertu,而是希望借助技术的提升完善硬件普遍的使用体验,碰撞出完整的商业机会。让移动AI功能下沉到更多终端中去,才能让高岭之花开遍平原,成为供养整个移动AI生态的作物。
但目前的现状是,移动AI的相关应用很少,大部分集中在拍照、录像等图像处理和翻译、语音交互等等自然语言处理的简单应用上,移动AI的想象力还没被完全打开。同时能进行本地AI计算的终端数量不多,开发者如果想在产品中加入深度学习等等功能,就需要配适多种终端的不同解决方案——A型号可以在终端完成计算,B型号却要在云端进行计算,为了包容两种解决方案,开发者只好在产品设计中加入更多弹性,最终牺牲一部分功能和体验。
硬普及和软开放:移动AI下沉的两个节点
但没有任何一种技术的下沉是无缘无故发生的,目前来看移动AI会在以下两个节点开始发生下沉。
第一个节点是移动AI芯片向中端乃至低端机型的普及。
经过此前的介绍,我们知道移动AI体验的关键在于独立的神经网络计算处理器,利用异构计算极大地提升算力并降低计算任务的能源消耗。因此移动AI想要向更多使用者下沉,必然需要NPU向更多机型普及。
如今麒麟970已经搭载在华为P系列、Mate系列以及荣耀10和V10中,遍布了2500-6000元的中高端+旗舰两个档次。有消息称华为在麒麟659的下一代——麒麟670中也会搭载NPU,把端侧AI能力进一步下放给千元机。
除了麒麟海思,高通推出的AI Engine模式也在让更多机型增强端侧计算能力,虽然高通用向量处理+CPU+GPU的解决方案来替代NPU,在最终实现效果上还与NPU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毫无疑问的是,未来在一系列芯片和AI引擎的加持下,手机的端侧算力会出现普遍的提升。这也给移动AI下沉的第二个节点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二个节点是移动AI应用开发适配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