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乡村 > 正文

走访《晋察冀画报》

发布时间:2022-01-17来源:文化之旅 编辑:admin

    2022年元月2日在高新区拥军爱国会领导的引领下去平山县走访了《晋察冀画报》博物馆。
    一行六人乘车经过两个多小时行程来到平山一个小山村,车开进一个平山县御川香酒业有限公司院内。
           
    当时本人感到莫名其妙,心想不是去《晋察冀画报》博物馆吗,怎到了这酒厂,无可奈何的下了车和厂老板——杜录山握手相见,
          
厂老板——杜录山
    随后到车间参观,开始因为酒厂与此行无关,所以本人没有在意,随着观看,在杜录山介绍时说:我家造酒是祖传,而且在抗日战争中曾爷杜风和爷爷杜克仁拿酒支援革命,笔者一听,来了兴趣,拿起相机,进行拍照
                          产品
酒盒上记载酒的传说(照片,笔者拍)
 
    
(照片,笔者拍)
杜氏祖先将其酒工艺代代相传,逐年以粮代枣,酒并饮之。
  
                     酒 糙
         
酒缸
    酒厂是本县碾盘沟一个体企业,日产400多公斤 ,下面介绍下碾盘沟村。
         
      碾盘沟村地处平山县北部,瓦口川中游,郭苏河西岸,东接小北头,西靠十里寨,村域面积9700亩,辖9个自然庄,136户430人,党员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54人,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平山县地名志》记载:“碾盘沟村明末清初建村,始有杜、盖二氏来此辟荒定居,因山沟内巨石遍布,石质坚硬,为制作碾盘的好材料,故村人多采其石以用,遂之得名‘碾盘沟’。”
  
参观酒厂后驱车来到三里地外的《晋察冀画报》社旧址
    下车后,我和老板杜录山说,“我来过这,这展馆不是李君放建得吗?”杜录山说:“是,李君放收集了全县英烈的资料和照片,然后我们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建起此博物馆”

说完先观看馆外展品,第一是展品上四位革命前辈是展馆的创始人

从左往右依次是沙飞,赵烈,石少华,罗光达
 
 

晋察冀画报社初期三位领导人。右起:沙飞(社长)、罗光达(副社长)、赵烈(指导员),1942年于平山碾盘沟。
    1939年1月,八路军新闻摄影记者沙飞和他的助手罗光达在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晋察冀军区驻地,举办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摄影展览》。他们拍摄的晋察冀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照片引来边区群众和八路军战士争相观看。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看了展览后,高兴地对沙飞和罗光达说:“照片形象鲜明真实,战士和老乡们容易看懂。要是能够放大,群众会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
   1942年5月24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宣布成立。军区政治部任命沙飞为主任(社长),罗光达为副主任(副社长),赵烈为政治指导员。下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股,全社共一百余人。
   1942年7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装订出了第一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在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日战场创造出了“奇迹中的奇迹”。7月7日,画报社又装订出1000本《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沙飞(1912年~1950年),原名司徒传,广东开平人,1912年5月5日生于广州一个药商家里。幼年就读于广州,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36年10月拍摄发表鲁迅最后的留影、鲁迅遗容及其葬礼的摄影作品,引起广泛震动。1936年12月和1937年6月,分别在广州和桂林举办个人影展。抗战爆发后担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并赴八路军115师采访刚刚结束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1950年3月因患“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石家庄和平医院枪杀为其治病的日本医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处其死刑,被枪决,终年38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沙飞的家属对该案多次提出申诉,要求再审。北京军区军事法院经数年调查,复审查明:沙飞是在患有精神病的情况下作案,其行为不能自控。
    1986年5月19日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判决:撤消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决。
    赵烈,男,晋察冀画报社摄影记者,政治指导员。1943年,日军疯狂进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赵烈带着一小队人在阜平一带打游击,就近保卫画报社分散坚壁的物资。11月的一天,赵烈等人在柏崖村不幸陷入敌人包围,他只身与敌搏斗,不幸牺牲。
   
 
1946 年 8 月,石少华在大同1战役前线
    石少华(1918.5.1-1998.6.30), 广东番禺人 , 是中国红色革命摄影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是新中国重要的摄影领导者,历任华北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华北画报社副主任;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新闻摄影处处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国务院文化组秘书长、新华社副社长兼新华出版社社长;还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四届主席和中国老摄影家协会首届会长,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因持续 60 年投身于中国革命摄影教育培训、新中国全国摄影组织创建,致力于建立新中国摄影体系,创办各种摄影刊物,建立保护管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革命历史影像档案机制,开展对外摄影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整体摄影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成为中国革命摄影的一面旗帜。
 
     
 
罗光达1919一1997 。 1939于晋察冀 沙飞摄
   罗光达,浙江吴兴人1938年由上海职业青年救亡团奔赴延安,后调至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任新闻记者,拍摄了大批历史文献照片,1939年春节在前线驻地与沙飞共同举办了摄影展。1942年任晋察冀画报社社长,1944年创办了《冀热辽画报》,并在蓟县山区举办了摄影训练队,培养了一批摄影干部,其讲稿《新闻摄影常识》于1945年出版。直到离休一直从事与文化相关领导工作。
第二展品是印制《晋察冀画报》的现场
     
   1943年2月16前画报社领导获悉日军16日要扫荡画报社驻地碾盘沟村,16日前画报社在群众的支持下,搬到孟家庄和曹家庄;本次扫荡中,碾盘沟村上百间房屋被烧毁,7名村民被杀害。时任碾盘沟村主任盖顺心,在掩护晋察冀画报社撤离时被日寇枪杀。《平山县革命烈士英名录》记载:游击组成员盖红红、盖二红兄弟二人被日本鬼子抓住后宁死不屈,始终不说出晋察冀画报社的转移去向,被活活烧死,壮烈牺牲。一个双目失明、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也被从家中拖到一块巨石上,堆上秫秸烧死。
盖氏两烈士  

 

室外展品参观后 ,又到室内       

    

   因室内资料是四位创建人收集,拍照我党军民同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本人没全拍,只拍了两张有关照片


      参观的同时,听取了杜录山讲述的展馆没有记载当地流传的几名革命前辈的故事:

 
                         一  六亩玉米
   1941年秋,日军大扫荡,晋察冀军区四分区5团,因转移断粮多日,在梁西休整期间,村民尤荣昌将仅有6亩地的玉米献给部队。
   1941年秋天,日军大扫荡,晋察冀军分区四分区5团,由于连续作战,部队转移来到梁西休整期间断粮,村干部发动群众捐献也没多少,因当时群众也是缺吃少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就动员村民尤荣昌把长在地理的六亩还未成熟的玉米棒子掰下来给八路军充饥,尤荣昌忍痛把全部玉米棒子献出,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部队餐后又进入了新的战斗。

       部队首长走时给龙荣昌打了六亩玉米地棒子的借条,解放后尤荣昌拿着借条到政府咨询此事,政府规定补偿了尤荣昌的损失。

   二 献酒消毒

   也是在那时候,八路军转移到碾盘沟休整时,部队里有很多伤病员,需要治疗,治疗前需要酒精消毒,在那时那有那些酒精,我老爷爷杜风知道后,把自家制得酒加工后送给部队作为消毒品使用,缓解了部队消毒品危急,赢得了的部队领导的好评。
 
   三 庆祝晏
 
   1942年5月,沙飞、赵烈等领导的《晋察冀画报》社进驻碾盘沟。7月7日,《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出版。
在当天《晋察冀画报》社举办 庆祝《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出版宴会,老爷爷杜风和爷爷杜克仁捐赠了宴会的用酒,宴会的场面气氛在碾盘沟是第一次见到,参加宴会的有 一百多人,我爷爷杜克仁和二十多人村民邀请参加了宴会,开国上将朱良才与战友们畅饮此酒,皆称赞不已,众人为其醇香清冽而陶醉。
 
   四 送刊物
 
    《晋察冀画报》出版后,我爷爷杜克仁和几位村民赶着骡子担负起往各处送《晋察冀画报》的任务,送完画报再把白纸拉回来,一直干到解放。

参观后又对周围的景进行了简单的拍照

       
          食堂旧址      
碾 盘  

 

                   何重生在中间房子住, 现村民住宅

    何重生,原名何建勋,字杰民,谱名增利.1907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上虞.曾任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工务长、总技师.1943年12月9日在晋察冀边区反"扫荡"战争中牺牲于日寇的枪弹下,终年尚不足37岁.

   
                  山景
 
             杜录山和领导合影
                            
             和姜春良将军

  和张志平部长
    参观后,一行六人同感 ,此行不但受到一次红色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也使筹建展馆宣扬红色文化人——李君放、杜录山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要想他们学习,既做红色文化传承人,又做新时代的领路人,发展农村经济,建立美丽乡村,使村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我们要共同怀念,弘扬,传承前辈革命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在红色传统文化的方面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