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热土披绿装——唐县林业助推脱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2021-11-18来源:保定广播电视报 编辑:admin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部的唐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也是千年古县、唐尧文化发祥地。境内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各1家。全县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2%,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山场资源广阔,林业发展潜力巨大。
唐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白洋淀上游,是雄安新区西部生态屏障,生态建设地位十分重要。2018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唐县林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唐县地处太行山脉东麓,是太行山绿化项目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唐县就是太行山绿化试点项目薪炭林基地建设试点县。1994年国家启动太行山绿化项目,唐县作为项目县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2018年开始,国家启动规模化林场建设项目,唐县作为试点县,抓住契机,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唐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唐县人民的母亲河—唐河水变清了,水量也逐年变大了,山变绿了,天变蓝了。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6万亩,占上级下达任务的120%。西大洋水库、唐河两侧、高速公路两侧、景区周边、县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21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1.8%,实现年均递增1.6个百分点。
领导重视,强力推进
唐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把生态建设作为“富民强县”具体内容来抓,每年春季、秋冬季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和部署。为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事业,县委政府出台印发多个政策文件、制定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支持林业发展,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县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提供资金保障,支持生态建设,自2014年以来,县财政每年预算专款用于京昆、保阜等高速绿化带建设。
科学规划,突出重点
研究制定“1234”生态建设工程,即“一库(西大洋水库)、两河(通天河、唐河)、三廊(京昆、保阜、涞曲高速)、四区(通天河生物经济园区、倒马关、青虚山及庆都山景区以及周边区域)”重点林业发展规划。2020年保定市第三届以发大会在唐县召开,为助力旅发大会,2019、2020重点打造旅发大会观光线路两侧荒山绿化,通过采取大规格整地,大苗木栽植,造林成效显著。规模化林场建设积极围绕“1234”工程,通过集中连片、高标准件等措施,林场建设规模效果逐渐显现,水库周边、景区、高区两侧等窗口地带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地改善。
创新机制,专业造林
实行以专业造林队施工为主、林权主体造林为辅助的造林机制。鼓励推行公司和专业队造林,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绿化公司、工商企业、造林大户为市场主体,结合国家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和省级太行山绿化建设,开展大规模专业队造林,坚持高标准工程建设。2016年雨季,唐县羊角乡僧贯村青年贾春雷组织本村村民组成专业造林队进行植树造林,先培训后上岗,保证了施工质量。当年利用粘浆兑生根粉等方法完成核桃栽植600亩,成活率97%。开创河北省雨季栽植阔叶树成功的先例。2016年冬,专业队运用冬储免浇水法栽植核桃600亩,成活率95%,同时在全县率先引进郝氏造林实施育林板栽植杏扁600亩,成活率达99%。2017年雨季造林过程中,专业队造林模式推广使行,从整地挖坑、靠育林板、苗木调运、栽植、浇水等环节,逐项把关落实,栽植的30000亩侧柏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 任选一处造林施工点,放眼望去,一排排鱼鳞坑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白色的育林板错落有致的镶嵌在山坡上,成为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2017年唐县的雨季造林走在了全市前列。同年8月保定市雨季造林观摩调度会在唐县召开,造林规模、造林模式、造林质量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现在全县现有专业造林队伍36家,极大提高了我县造林质量。
生态建设,推动扶贫
坚持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一手抓生态,一手抓扶贫。积极探索组建脱贫攻坚造林专业队,最大限度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其中,实施挖坑、栽树和养护作业,使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获取工资报酬,实现生态建设与精准脱贫双赢。2018年,为助力全县脱贫攻坚,该县因势利导,对这些队伍进行整合,坚持由能人牵头,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参与。明确规定,工程造林每50亩至少聘用1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力;补贴项目每100亩至少聘用1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力。但前提是参与招投标的造林队必须承担扶贫任务,在用工、劳务收益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人口,对贫困人口占到60%以上的造林专业队,还明确规定可采取议标的方式,优先支持其承包造林绿化工程。
唐县生态工程带动精准脱贫的工作经验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站等十余家媒体予以报道,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好评。
唐县羊角乡马庄尔村40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贾建良,2010年离异,带有一女,父母年近70,母亲患有重度营养不良多年。一家人仅靠几亩薄地维持基本生活,是村里脱贫的“老大难”。2016年,贾建良加入唐县羊角乡僧贯村脱贫攻坚造林专业队,通过有技术的熟练工传帮带,他很快掌握造林“门道儿”,学到了一技之长,仅两年时间,他靠自己的辛勤付出,不仅实现了脱贫,还当上了造林队里的“带班儿人”。让贾建良更没想到的是,他还靠在造林队挣的“工资”买上了属于自己的汽车,并娶上了心仪的新媳妇儿。
“近60岁的人在农村还是好劳力,可出了村子谁还要你?在造林队干活既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一家老小。” 王金良,羊角乡僧贯村村民,和妻子育有2个儿子、1个女儿,父母年近90,体弱多病。他自己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再加上父母年纪大需要人照看,外出打工既没条件又不现实,曾经的王金良平日除了照顾父母,就闲散在家,偶尔还三五成群打打牌、玩玩麻将打发时间。“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还得靠个人儿干。贫困户不是光荣户,总不能光等着别人来给,别人给的总没有个人干出来的踏实。”王金良意识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踊跃参加了造林队。这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使生活有了奔头。
“一人造林、全家脱贫”。在脱贫攻坚造林专业队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专业队中的贫困户,通过参与造林施工,每年可增加劳务收入少则几千元,多者达五六万元。
据初步统计,该县目前共有脱贫攻坚造林专业队36支,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52户,2018年—2021年参与实施重点造林绿化工程15.6万亩,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500元。
记者:赵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