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综合 > 正文

摸清资源家底 夯实“种源”根基

发布时间:2021-04-02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admin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启动在即。为强化普查技术支撑与服务,确保普查行动全面有序推进,3月31日,农业农村部在京举办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培训班。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部门、畜禽种业技术支撑单位和有关专家参加培训。

培训班解读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回顾了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经验做法和启示,系统解读了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操作手册、收集保护办法与技术要求、普查信息系统操作使用等内容,并宣布成立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专家组。

作为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重要内容,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关乎畜禽种业发展的根基和底色。据了解,此次普查目标利用3年时间,摸清我国畜禽、蜂和蚕资源家底,评估测定特征特性及生产性能变化,发掘鉴定一批新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一批稀有濒危资源,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夯实“种源”基础。

资料图

紧迫感——摸清家底、抢救性收集保护迫在眉睫

“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丰富,目前有948个畜禽品种,是一座珍贵的基因宝库。”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在培训班上指出,我国种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强化保护利用,意义十分重大。

为何要开展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距今已有10多年,这期间我国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农村散养户快速退出,再加上受非洲猪瘟、禁养限养等影响,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地方品种的灭失风险加剧。原有的畜禽品种是否还存在,群体规模、分布区域、生产性能等有何变化,迫切需要尽快摸清。一些已经濒危濒临灭绝的资源,亟待加大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采集保存力度,确保资源不灭失。”提到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紧迫性,孙好勤说道。

去年,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列入33种畜禽,其中17种传统畜禽、16种特种畜禽。首次明确了家畜家禽种类范围,补上了长期以来畜牧业管理制度的短板,之后又公布了与之配套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明确了各畜禽的具体品种,开启了畜禽品种正面清单管理的新阶段。

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时建忠指出,目前我国畜禽品种共有948个,其中地方品种547个、培育品种245个、引入品种156个,对标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目标任务,从提升畜禽种业治理能力上看,开展第三次资源普查,尽快摸清家底迫在眉睫。

“资源的基础工作是普查,只有全面系统的普查,才知道我们有什么,特色优势资源有哪些,该怎么保,如何用。”在时建忠看来,开展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是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第一仗。

“打仗说到底,打的是实力,打的是后援,打的优质资源。开展资源普查,发掘一批优质特色高效种质资源,发掘一批优异基因,为畜禽种业加强技术攻关,尽早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供‘芯片’储备,直接关系着打好种业翻身仗的成色。”时建忠说。

据了解,为确保此次普查顺利开展,此次行动专门成立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和技术专家组,根据不同领域下设猪、牛、羊、马驴骆驼、兔、鸡、水禽、特种家畜、蜂、蚕等专业组,为普查行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全覆盖——不漏一个村落,不落一个品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资源调查。1979-1983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畜禽遗传资源家底,收集品种282个。

2006-2009年第二次全国性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畜禽资源状况和三十年来的变化,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收录了包括猪、牛、羊、马驴驼、家禽等畜禽品种747个。在此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公布了新版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确定159个地方品种为国家级保护品种。

虽然前两次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畜禽资源状况,但由于早年条件受限,仍留有“遗憾”。

“前两次调查存在‘空白’区域,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5省区青藏高原区域及新疆部分地州县没有完全覆盖到。至今我国没有开展过全面系统的特种畜禽、蜂和蚕资源调查,这些品种家底不清、状况不明,急需调查摸清楚。”时建忠说。

“区别于前两次调查,此次普查的显著特点在于‘两个全覆盖’。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所有畜禽、蜂、蚕的品种的全覆盖,二是以县域为单位,对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时建忠指出,“两个全覆盖”将有望基本摸清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家底,努力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调查”与“普查”一字之差,体现了此次行动在覆盖区域、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上的“全面性”。

如何保障资源普查的全面推进?时建忠指出,此次普查的组织实施方式为省级普查机构安排部署,市级普查机构组织协调,县级普查机构具体实施,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开展资源普查工作,逐级上报、逐级审核。同时,进一步整合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成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专家组,共同推进普查工作,层层参与实施,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

“对猪牛羊马等大畜种来说,青藏高原区域和边远山区是这次普查的重点区域,最有可能发现新的遗传资源。”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及猪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玉春表示,此次目标除了要“按图索骥”,调查已被发现、鉴定的品种在不在、存不存、多或少,还要做到“去伪存真”,把杂化的品种查出来,方便后续开展提纯等工作,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挖掘一批新资源。

我国家禽遗传资源丰富,尤其是鸡。2011年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 家禽志》中收录了107个地方鸡品种,多样性丰富。“在一些偏远山区,还存在很多特色家禽群体,亟待开展调查,以促进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杨宁在介绍我国家禽遗传资源状况时说。

抓重点——地方品种收集和保护是关键

普查对象都有哪些?据介绍,此次普查对象包括《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33种畜禽948个品种,以及依照《畜牧法》管理的蜂和蚕,其中包含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及配套系、引入品种及配套系。

“从普查对象上来看,本次普查首次实现了所有畜种全覆盖,这是区别于前两次调查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处长于福清指出,其中地方品种是本次普查的重中之重,要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争取把地方品种调查清楚。

地方品种是最珍贵的遗传资源宝库。“在2019年启动的青藏高原6省区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试点中,新发现的4个潜在蜜蜂亚种都是藏区的地方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石巍指出,此次普查的重点包括蜜蜂、熊蜂、切叶蜂等,仍然以地方品种为主。

“随着养蜂业、授粉业的迅速发展,蜜蜂种业急需优良资源的支撑。我国是最大的养蜂国,但进口蜂种占到了饲养总量的70%,同时,我国又是蜜蜂资源大国,世界上九大蜂种中的六种在我国都有分布,本土资源急需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利用。”石巍说。

资源收好,更要用好。据了解,此次普查的内容除了包括分布区域、群体数量、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等测定指标外,还要收集品种的分子遗传信息,建立畜禽品种DNA特征库,这将为厘清品种间进化关系、资源的挖掘利用奠定基础。

“在开展畜禽遗传资源特征特性评估和生产性能测定,以及发掘鉴定新遗传资源时,要注重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等精准鉴定技术。”时建忠在解读《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年)》时指出,此次行动中新品种鉴定技术的应用,将有望解决同种异名的难题。

把“野生种”从濒临灭绝的境况中抢救出来,将珍稀物种放入“避难所”中保护起来,已成为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据介绍,与前两次相比,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中,针对濒危程度较高的畜禽遗传资源,将启动“畜禽遗传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行动”。

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常务副主任孙飞舟指出,行动将通过原位活体保护、异地活体保护、遗传材料保护等方法,根据最新普查结果,收集保存官庄花猪、舟山牛、晋江马、马关无角山羊、敖鲁古雅驯鹿等濒危或濒临灭绝家畜品种遗传材料50余万份,为资源保护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大家都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