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村:小果园不惧市场沉浮 却怕青黄不接
发布时间:2021-03-30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编辑:admin
3月春见、4月枇杷、5月李、6月桃、7月葡萄……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星光村一年四季月月有果,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
星光村种植水果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近半个世纪,星光村引进了近20个水果品种,村民们信奉“逢快不撵逢慢不懒”的“佛系”种果法则,在起起落落的市场中找了自己的生存之道。然而,随着上一代果农逐渐老去,罗江区星光村也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局。
“佛系”种果
邻村砍掉的老品种,10余年后又翻红
因为果树种植历史长,星光村培育起了一支40人左右的果树嫁接队,每年11月份到次年4月份,他们都要离开村子为各地果农提供果树嫁接服务。
这支队伍走南闯北,对市场上的新品种非常敏锐,几乎每年都会引进一些看好的品种到村试种,渐渐地,星光村发展起了近20个品类的水果,几乎月月都有果子上市。
星光村的果农虽然对新品种充满热情,但却信奉“逢快不撵逢慢不懒”。“现在村里还有上世纪70年代从温州引进的蜜桔,600多棵树,农民依然认真管护,每棵树每年有大概200元的收入。”星光村果农老罗告诉记者。
近年来翠冠梨的翻红更让村民尝到了“逢慢不懒”的甜头。翠冠梨又称“六月雪”,1992年星光村开始大量种植。不到10年,翠冠梨的市场价格便跌破成本,邻村大量砍树,星光村却按兵不动,将400亩翠冠梨保留了下来。谁曾想,几年后,翠冠梨市场便有所回暖,价格开始缓慢上升。“去年地头价卖到了3.5元/斤,每亩产量有8000-10000斤,每亩产值超过2万元。”老罗告诉记者。
市场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对品种更新也是挑战。2006年,星光村引种福建琯溪蜜柚,党员干部带头试种6亩,一举成功。蜜柚产量高,好的年景每亩产值超2万元不费劲。2012年,星光村蜜柚已经发展到800多亩。但好景不长。2018年,蜜柚地头价就跌到了几毛钱。“一是蜜柚种植成本低,四川各地大量扩种;二是蜜柚个头太大,不适应消费者的喜好。”星光村党委书记周华分析。
图为星光村果农正在摘收蜜柚。近年来,蜜柚价格走低,但村民仍然用心管护。
怎么办?星光村依然不急不躁。他们找到中国柑研所,在专家的指导下,目前已高改了近30亩桔柚。“桔柚个头小,品质好,是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周华说。
“佛系”卖果
不惜售不追涨 小产区站稳大市场
“大老板吃不饱,小老板吃不下。”有一段时间,星光村也对自己规模不大品种过多的产业发展模式充满怀疑。县里领导来调研后也指出:“星光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但要改过来也不容易。”
不过,事实证明,星光村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一个品种价格不行了,另一个可能又补上了。”老罗家5亩多地主要种的蜜柚和翠冠梨,蜜柚价格不行时,翠冠梨价格又回升了一些,每年水果收入稳定在3万元左右。
近年来,农业生产设施的不断完善也让星光村有了底气。为什么翠冠梨能翻红?周华说,以前没有冷链设施,梨子一窝蜂上市,价格自然就垮下来了。如今,星光村也建起了冻库,库容达800吨,有效缓解了集中上市压力。
经过几十年耕耘,一到收果子的季节,星光村客商络绎不绝。“农户都有自己熟悉的老板,不少都已经打了十几年的交道。”老罗说。
去年,晚熟柑橘“不知火”先涨后跌,星光村果农却在前期高价出货,其他地方的不少大业主因为惜售吃了亏。“星光村人均耕地只有1.1亩,最大的一户也就20亩左右,规模小反而平常心,每年都是适时销售,不追涨不惜售。”周华说。
图为星光村柑橘园内果农正在采摘
因为守着几亩果园,星光村农民大部分都选择农闲就近务工,不会走得太远。2020年,星光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00多元,高出全区4000多元。
这代果农逐渐老去,水果村应该怎么办?
范云林觉得自己干不动了。2017年,他79岁,把5亩多地流转了出去,每年能收4000多元的租金。
“要不了10年,村子里青黄不接的现象就会凸显了。”周华在2020年作了统计,全村40-50岁的果农有12人,40-60岁的有41人,60岁以上的有300多人。村里很少见到80后、90后,他们比父辈更具有冒险精神,不愿意围着果园转,纷纷到江浙沿海一带打工,一年也就会来一次,“侍弄”果树的技术也就断代失传了。
星光村“两委”已经在为这一天作打算。2019年,星光村对全村土地流转意愿进行了摸底。2020年8月20日,星光村将有流转意愿的800余亩土地在成都农交所德阳分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挂牌,经过2轮竞价,以84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了业主。这也是罗江区首次通过农交所挂牌成交的土地流转案例,实现溢价40%。
周华告诉记者,这次流转的土地主要都是用于种粮油的。“大家不舍得果园,只要还干得动,就不会轻易丢给别人。”但周华认为,这一天迟早会来。
为星光村支支招
星光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保持小农生产模式的村子,通过水果多品种策略,分散了市场风险,也是一种生存策略和智慧。但随着这一代中坚果农的老去,年轻人不满足围着几亩果园转,星光村应该怎么发展?当下他们可以做些什么?小农生产模式是否会逐渐消失?相关专家和领导给出了他们的看法。
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
小农转型普遍面临阵痛 可着重从三个方面用力
对星光村而言,现在面临的是小农转型普遍面临的阵痛,当务之急可注重三个方面,一是以政策支持为重点对年轻农民赋能,使其有能力以较低成本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其中既包括对其给予贷款支持,也包括政府对抛荒地等进行治理后支持有意愿农户扩大生产规模。二是支持合作社真正有效率地发展,切实满足小农户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需求。三是建立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帮助小农解决风险承受能力弱的难点问题。
在星光村这样的农业资源稀缺的区域,小农生产模式仍将长期存在,并不会很快趋于消失。但小农生产方式将会渐进式改变,其一,生产规模适度扩大,数十亩乃至百亩以上家庭农场逐步成长。其二,生产性服务逐步发展,小农户之间抱团合作的趋势趋于加强。其三,生产手段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小微型农机具和数字农业得到更多应用。总体上,人多地少的地区难以以小农彻底退出走大规模集中土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相反,保护小农,提升小农,发展小农是基本路径。当然,这一过程如何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绕不过的关口,但这不应以挤出小农为代价,而是要针对小农发展中的困境与挑战予以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促使小农户能够通过能力提升顺利融入现代农业体系之中。
四川省苍溪县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
有计划招引年轻人返村 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
星光村的情况和岫云村很像,都是以小农生产为主,也都面临产业发展缺少接班人的情况。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方面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另一方面村子的资源有限,并不需要所有的年轻人返乡。比如有3-5户小农户年老无法耕种,只要有一户回来一个年轻人,可以把这周边3-5户的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实现适度规模种植,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就能实现顺利转轨。
星光村有产业基础,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经历“栽桑树砍桑树、栽梨树砍梨树”的挫折,应该说村子里的人对产业发展是有信心的,这些信心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目前,星光村可以有计划的招引一些年轻人返村,当地政府应该出台一些利好政策,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只要让他们返乡后能挣到和城里一样多的甚至更多的钱,那么我相信年轻人是可以挑起这个担子的。
要特别提醒的是,我们要相信老百姓,在本村中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大带小,实现标准化生产,不要一味贪大求快,走进“招大引强”“整村流转”的误区。
罗江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聂殷:
加快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小农户向家庭农场转变
星光村应继续坚定走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路子,并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与乡村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接下来,罗江区相关部门将指导和帮助星光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用力:一是培育职业化的农民。引导有能力、愿意留在乡村发展创业的农民培育成为高素质农民,成为农村懂经营、善管理的产业能人,推动小规模种养户向家庭农场转变。二是抓好社会化服务。引导小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农技培训、统防统治、设施装备、产品营销等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解决好服务短板。三是建好集体经济组织。以盘活闲置资产为契机,推动农村“三变”迈向“深水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