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峒古镇:空间美学里的肌体血肉[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2020-08-16 05:16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 [潇湘晨报]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位于湘西的茶峒古镇,即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因为名气太响,花垣县政府于2005年将“茶峒镇”易名为“边城镇”。即便如此,如今许多人依然更愿意称它为“茶峒”。一定程度上,茶峒是作为文学作品的空间背景而被世人所熟知,然而作为历史传统城镇的茶峒本身,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历程与结构层次,也同样具有与文学艺术相媲美的空间美学。现实中的茶峒也许不再是翠翠与黄狗他们的故事舞台,但从生物构造的角度去解读茶峒的空间美学也同样精彩。

 

    文/黄龙颜刘国傲李湘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任何成熟的、有序的城市景观都具有“可意象性”。人们所理解城市、对城市所形成的印象,往往不是由高度、长度、速度、面积、温度等数据信息而构成的系统,而是类似于电影中场景画面般的感性体验。历史城镇亦如是,茶峒最显著特色在于历史的原真性、景观的文学性、民族风貌的完整性以及“一脚踏三省”的地域性,这四大特色映射到空间实体,便构成了茶峒独有的空间美学,从而可以被人们去感知、解读以及再创作。

 

    在城乡规划学界中,西方先贤沙里宁曾将生物学理论运用到城市发展布局中,他认为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拥有自己的结构层次,同时也会经历出生、成长、衰亡的历程。任何聚落的发展都存在着类似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因循这条路径去试着解构茶峒的空间美学,按照由大到小的层次分为肌体(聚落形态)、骨架(空间肌理)、血肉(土地利用)和细胞(建筑造型)。巨细微著,皆成文章。

 

    肌体:山环水抱的聚落形态

 

    茶峒是苗语的音译,意味“汉人居住的凹地”,从字面意思不难想到茶峒的营建理念也带有传统的汉族特色。

 

    山环水抱、依山就水是湘西传统聚落的典型特征,所以如何紧凑布局并能与山水环境协同成为了当地先民无法回避的问题。茶峒最早是一个坐落于清水江畔与其支流交汇处的村落,清水江的冲刷造就了其平坦开阔的地势,加之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所以茶峒成为了适合居住、耕种的理想选址。聚落沿江生长,同时又被周围的山地限制,最终形成了带状的“单线”型聚落形态。茶峒背靠湘西鸾太山,面朝渝东的凤鸣山,左依黔东北的九龙山,右傍湖南香炉山,前临清水江,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符合了传统的风水思想理念。

 

    山环水抱的地势不仅为其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还能调节地区气候、为居民提供望山见水的契机,山水环境与聚落一道共同构成了茶峒古镇独具特色的肌体。

 

    骨架:借势取向的空间肌理

 

    解读完肌体之后,就可以进一步提取茶峒的骨架。

 

    骨架指的是聚落中除了建筑以外的具有组织作用的连接性空间,这里主要指的是街巷空间。茶峒的街巷空间借势取向,具体而言表现在了两个方面:一是主要街道绵长,线形顺应河流走势、等高线生长开来,串联起了聚落内各单元组团,并有利于形成连续的商业铺面,由于聚落的发展的需要,新增的主要街道均是以平行河流、等高线的方式来布置,这些街道为聚落的“主轴”,起到了塑造形态、组织交通的作用;二是次要街巷短小,它们垂直于主要街道,意即同时垂直于河道与等高线,支巷的设置提高了主要街道之间、主要街道与滨水空间的连接度,作为聚落的“次轴”,支巷起到了补充、引导、织补的作用。

 

    由于主要街道与支巷的重叠复合,形成了茶峒完整的交通网络系统,也构建出了完整的商业网络系统,整个聚落在带状形态之下呈现出了网格状肌理的特征。

    

    

    血肉:涟漪圈层的土地利用

 

    从平面上看,区别于骨架的另一要素,便是骨架所撑起的血肉——土地利用。

 

    茶峒由于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大量物资在这里集散,一度成为“三省”交界处最大的集贸市场。而后到了清朝随着军人的不断进入,茶峒的军事防御作用愈加突出,便开始修筑了城墙。由此可见,茶峒的演化过程可归纳为“由市而城”,茶峒古镇的土地利用也是依照这样的城市性质与发展时序而展开的:最内圈为沿江的滨水空间与繁华的商业带,次一圈为大量的居住用地,外圈为后建的衙署、坛庙以及城墙等,更外圈则是现代所补充的学校、行政机关用地等。最终,茶峒的土地利用情况呈现出一个类似涟漪状的圈层结构。

 

    来茶峒游玩的外地游客,从下车落脚的二级公路顺势而下到达滨水空间,便能强烈感受到不同功能空间的逐级变化,以及对应的建筑类型与热闹繁华程度。

    

    

    细胞:轻巧活泼的建筑造型

 

    微观尺度上,聚落中量大面广的模块单元便是建筑,这里可理解为茶峒的细胞。

 

    茶峒古镇上的建筑类型丰富,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便是其中的代表。民居多为砖木结构,其中临江而建的吊脚楼最为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这是当地人对苗族山地式吊脚楼的一种改良,前临街,后临江,前为店,后为宅,充分利用了土地,同时建筑造型洋溢出轻巧活泼的特质。民居的挑檐木形制特殊,被砍削成大刀状以承托檐檩,而有的挑檐也采用了小巧精致的垂花柱,无论形式如何,建筑整体上都透出木材轻巧的质感。轻巧活泼的建筑造型一方面反映的是茶峒先民就地取材建造,另一方面则是反映出茶峒商业集镇的性质:由于过去这里商业繁荣,来往的过客大多数是一些避难暂居者或商业贩运者,故而建筑带有很强的临时性,并不追求功能的完善和质量的优越。

 

    轻巧活泼的造型同时也适应了南方炎热的气候,在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中保证了通风采光。

    参考文献:①《清水江畔的湖南古镇花垣县茶洞镇》(李百浩,姚顺)②《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历史街区调研》(刘振华,葛亮)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人员公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532863398@qq.com    电话:0311-85255985  手机号:0311-85255985    10311-85255985

ICP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2021005491号-1

Copyright© 2021 thxxww.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