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补 合作共赢 民和红古将小蘑菇送进大上海[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8-15 05:17 文章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 [海东时报]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高原生态食用菌产业基地加工包装现场

□时报记者 张娜 通讯员 马芳 摄影报道

早秋的清晨,驶出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城,向东驱车40分钟到达总堡乡,沿着崎岖的山路,绕过几个弯道,便来到了总堡垣。俗称的总堡垣是总堡乡三垣、总垣、中垣三个村为了更好地发展果品经济,而整合资源建立的万亩设施果品基地。

近年来,总堡垣万亩设施果品基地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大力引进优质设施果品,目前该基地特色化、高效化、规模化建设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随着兰西城市群建设速度的加快,民和县设施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该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加强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农业农村局的合作交流,双方签订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充分利用总堡垣万亩设施果品基地的优势,共同筹建高原生态食用菌产业基地。该基地于今年3月开始建设,计划年生产食用菌赤松茸30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期间,红古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技术力量支撑,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负责生产基地建设,红古区兴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承包66栋温室种植赤松茸并负责生产销售和农民培训,以设施农业小切口全面推进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

眼下,正是高原温棚生态食用菌赤松茸丰收的季节。在温棚里,三垣村村民李三月和村上的小姐妹,麻利地将采摘的赤松茸挑拣并装筐。温棚外,基地负责人苏艳香和前来装车的李大爷一起将采摘的赤松茸装进三轮车里。

“我在基地干了两个月了,前期种赤松茸,现在摘赤松茸,我的生活很充实。” 李三月爽朗一笑。她说,现在不用去外面打工,在家门口每天就有80块钱的收入,早晚两次采摘,还不耽误干农活,时间富裕了,手头也宽松了。

跟随着李大爷,记者来到了总堡乡高原生态食用菌产业基地。工厂内,工人们正在操作台上,将刚采摘的赤松茸按照市场需求和品质等级进行分拣归类,打好包装后放进冷库。达到一定斤数后,统一空运到上海,发往上海的各大超市。上海市民的餐桌上出现了来自青藏高原无污染、纯天然的赤松茸佳肴。

高原生态食用菌产业基地总负责人柳荣久是红古区人,此前在红古区一直从事夏季露天蔬菜和冬季设施果蔬种植,在种植果蔬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着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东风”,今年3月,他把赤松茸“嫁”了过来,为两地兰西城市群“菜篮子 ”基地建设注入了新鲜力量。据柳荣久介绍,一亩地赤松茸的产量采收3至4个月可以达到3吨到4吨,收入一般在5万至8万元之间。

怎样让“嫁”过来的赤松茸在民和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入乡随俗?柳荣久连带着把专业技术人员也作为“陪嫁”送了过来,陕西人魏其昌就是送来的技术“好帮手”。魏其昌说:“得益于兰西城市群的融合共建,让我在原有种植技术的前提下,创新种植方法,废弃的秸秆、树枝为原料,循环利用率高。从7月15日第一批赤松茸发货卖出,看到了效益,让我信心倍增。”

促进收益的同时,小小的赤松茸更是为总堡垣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老人和贫困户增加了就业岗位。据魏其昌介绍,该基地66栋温棚里长期用工80人,其中贫困户20人。

高原温棚赤松茸的喜获丰收,只是民和、红古两地实现产业互补、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一个缩影。

为了实现两地在现代农业、规模养殖、特色养殖等方面更多项目的落地见效,民和、红古两地抢抓时机,先后在民和海鸿广场、红古区花庄镇青土坡村联合举办冬季采摘暨高质量农产品宣传推介会,来自两区县40余商家100多个品种的特色农产品在会上进行了宣传推介。今年年初,民和红古更是以兰西城市群农业深度融合为契机,创新农产品展示和销售模式,推动农业与三产融合。

据民和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铁梅芳介绍说,下一步,民和县将依托民和、红古两地加速融合发展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探索创新、积极谋划,以“川海同城、河湟一体、民海一域”思想为指引,加强产业协同、园区互融等领域的合作,建设甘青合作发展示范区,积极扶持传统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强劲推动兰西城市群的建设步伐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人员公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554673206@qq.com    电话:0311-85255985  手机号:0311-85255985    10311-85255985

备案号:京ICP备1111111111号

Copyright© 2021 thxxww.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