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周晓华
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地缘相接、血脉相亲、文脉相连、经济相融,历来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说起红古区,不少民和县的群众都会有一种特有的亲近感。
今年57岁的郭大妈是土生土长的民和县人。多年前,郭大妈的儿子在红古区做生意并安了家。今年“五一”假期,儿子将她接到了红古区家中。5月4日,郭大妈突然晕倒在家,儿子将母亲送进了甘肃省人民医院红古分院。按照以前的就医政策,像郭大妈这种情况,医疗费全部由个人承担,即便能报销一小部分的费用,也要到当地村上的卫生院开具转院证明,并到相关单位盖章,还要办一系列的手续。
“以前没有异地结算医保政策时,所有的票据要拿到村上盖章,有的票据不全、有的盖章不全,最后只能无奈放弃报销。现在,红古区的医院开通了与海东市两区四县职工医保及城乡居民医保就医报销业务,我妈妈的医疗费用结算就很方便了。”郭大妈的儿子说。
其实,像这样的场景对于民和县的群众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实实在在地让民和县与红古区两地群众享受到了一体化发展的红利,也在一点点地将两地群众的距离拉近。
5月1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与青海省人民政府签订了《深化甘青合作共同推动兰州—西宁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框架协议》,两省将共同建设兰西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如今,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作为兰西城市群节点上的两个重要城市,民和县、红古区两地坚持以民生共享为第一核心,达成新共识、明确新任务、绘就新蓝图,奋力演绎好“双城记”,努力从“好邻居”走向“一家亲”。
近年来,红古区与民和县共同挂牌成立跨省区县级共育共享基地、党史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校系统跨省异地“联姻”交流合作教育基地;两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成立先心病患者筛查中心,在民和县、红古区两地开展“神华”项目筛查,率先实现医保跨省网络直接结算;推动民和县、红古区共建中医医院,不断提升川海地区医疗整体水平;民和县与兰州主城四区开展教育合作,启动建设海石湾南区独立高中,通过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优质中小学校跨区域合作等方式,增强服务周边能力,打造甘青毗邻地区优质教育基地;总投资1.9亿元的兰西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建设项目开工建设,有效改善了红古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了甘青大通道重要交通支点和物流基地建设;红古区实施城区东扩战略,成立了海石湾东扩专项领导小组,以项目建设为主体,提前谋划布局和推进实施城市道路、给排水、游园设施、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促使秀美品质之城迈出坚实步伐……
两地积极打造共享共育基地,在实施城区东扩战略等内容上加大交集与融汇,一件件关乎百姓民生福祉的实事,温暖了百姓的心,赢得了群众的掌声……两地市民均表示,随着民生工程的全面推进、深度融合,民和县与红古区人民群众的“朋友圈”愈加扩大,“生活圈”内容愈加丰富,生活愈加便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