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明珠”共享“诗与远方”[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2020-06-11 05:14 文章来源:[海东时报] 作者: [海东时报]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 >
仓生莲缝制青绣文创作品
◀“青之绣”香包文创设计决赛现场

□ 时报记者 周晓华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一水之隔、语言相近,串点成线、以线带面。近年来,两地以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点,努力唱好文旅发展“双城记”。

川海大桥建成后,两地60多万人口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趋频繁,游走于两地之间,是民和人和红古人习以为常的事。作为兰西城市群节点上的“明珠”,民和县和红古区两地抱团发展,整合文旅资源,积极开发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享“诗与远方”……

6月初,民和县七里花海景区的花儿依次开放,吸引着众多游客观景赏花。一辆辆写着“甘肃旅游”字样的大巴车缓缓驶入景区,来自甘肃省的游客一波接着一波……

“我是跟着旅行团过来的,很方便,票价也适中,还会有讲解员给我们介绍沿途的风景。游完七里花海再去永录民俗博物馆和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感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兰州市游客李女士说。

“我们与甘肃省各大旅行社签订了协议,七里花海景区对甘肃省游客的门票价低于市场价很多。一方面是让更多的甘肃人来到民和,感受民和的风土气息。另一方面是促进甘青两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让甘肃人游青海成为常态化。”七里花海景区负责人付成才说。

民和县位于青海省最东部,素有“青海东部门户”之称,1998年考古发现的“喇家遗址”被列为国家2011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过去的“硅铁走廊”已转变为绿色“桃花长廊”。红古区是兰州市的远郊区,是甘肃面向青海的“西大门”,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化石出土的地方,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境内享堂峡以东的红古川而得名。

今年,中央出台《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两地加快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围绕塑造“河湟龙城·唐蕃古道·兰西驿站”旅游形象,走“大景区、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之路;

推动关键旅游要素提升,加强营销旅游形象,建设“兰西黄金驿站”;

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民和县与红古区已准备就绪……

去年12月,民和县、红古区两地签订了川海同城化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兰西城市群国家甘青藏旅游带上的“黄金驿站”,积极推动民和——红古全域旅游同城化发展。两地将加强沟通衔接,合理规划路线,继续共同举办河湟之旅马拉松赛,并将其打造成继“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兰州马拉松”之后的两省第三大赛事,并做足做实做细民和的“和”文化,充分对接两地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携手打造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两地各民族群众交流交往,交心交融。

探索文旅融合路子,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在空间发展、产业转型上创新发展模式。民和县与红古区均表示,将在“一体化”上做文章,主动融入周边大景区和旅游带建设。立足国家甘青藏旅游带“黄金驿站”发展定位,共同打造乡村生态旅游路线,充分利用两地田园旅游资源,打造田园特色景区,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内涵,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共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智慧河湟”旅游服务系统,推动实现两地旅游文化互利共赢。

民和劳务输出收入超8亿

时报讯(记者 张娜)今年,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以帮助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为目标,科学引导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复工、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保障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现安全转移就业。截至5月底,民和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97万人次,实现收入8.01亿元。

民和县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摸底调查,掌握企业基本情况、复工时间、用工人数等信息,通过“青海人社通APP”“民和县就业服务局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平台,向务工人员发布搜集整理600多家企业提供的2000多个岗位,招聘2.5万余人的企业招聘信息,线下招聘活动全面转为线上网络招聘服务。在第二季度举办了“民和县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线上招聘服务活动和“百日千万”行动暨无锡市对口帮扶劳务招聘、稳就业“四送”行动、第七届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易地扶贫搬迁等劳务招聘会活动,通过“春风行动”网络招聘活动向江苏省输送29人,通过现场招聘会报名登记65人。

同时,强化奖补政策保障,积极联系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对返岗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在加强健康管理的前提下联系专车输送,鼓励县内企业增加用工人员招录,重点吸纳本地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分类做好全县农民工返岗复工保障工作。目前,按照政策规定完成审核登记(第一批)1778人,共计补贴金额为33万元,其中已登记贫困劳动力补贴人数267人,补贴金额4.7万元。

此外,按照用工企业复产复工时间和条件,精准统计好农民工返岗人数、目的地、出行时间线路、出行方式等相关信息,确保安全、有序把外出务工人员从“家门口”送到“厂门口”。目前,通过劳务中介机构组织输出和自发输出务工人员已达6.97万人次。

80名绣娘飞针走线亮绝活

□ 时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6月9日,海东市平安区举行以“古驿香包绣·平安祝福浓”为主题的首届“青之绣”香包文创设计大赛决赛。该区的80名绣娘携带上千件作品齐聚一堂,用自己精湛的刺绣技艺,充分展示了本民族的刺绣之美。

活动现场,除了绣娘们琳琅满目的作品展示外,每一位绣娘手里还拿着一块巴掌大小的布料,在绣娘的穿针引线下,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蝴蝶图案。

香包文创设计大赛决赛中,平安区平安镇75岁的香包老艺人严贺的香包展台前,顾客络绎不绝,严贺做的香包色彩艳丽,美观大方。严贺说,此行比赛收获颇丰,所带香包销售一空。具有河湟特色的青绣香包在传承中不但继承了它古老的文化精髓,也添加了现代流行的时尚元素。

记者了解到,平安区香包刺绣是一种纯手工制作品,制作时将一块布料裁剪成方形,然后加厚,设计样式,画图案,最后开始刺绣,香包完成后,在里面填充传统香草(中草药),如艾叶、雄黄、檀香等,远远闻去,一股淡淡的药香味扑面而来,不仅祛味防虫也安神保健,香味可持续3到5个月,“香包”之名由此而来。

据平安区古城回族乡且尔甫村的村民仓生莲介绍,她们村上从事刺绣的绣娘就有10多名。“我做刺绣10多年了,最擅长绣的还是我们藏族家的民族服饰配饰,还有此次带来参展比赛的莲花香包,通过这样的比赛,既能开阔我们的视野,也能在比赛现场学到很多。”仓生莲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平安区石灰窑乡宜麻村的村民赵全菊正在绣零钱包,钱包上面的花朵活灵活现,最逼真的还属花朵上飞落的蝴蝶。赵全菊说:“初赛的时候,青绣公司的负责人在比赛现场挖掘绣娘时看上了我做的零钱包,当场就下了50个零钱包的订单,我怕做不完就答应了10个,一个卖45元,当天就挣了钱,以后农闲时间多做一些,也能挣点零花钱。”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在端午节前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就是要让广大群众在了解端午节习俗的同时,感受海东青绣非遗文化。” 平安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张万民说。

经过一番比拼,评委们对每位绣娘的技术、工艺以及作品外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比,最终评选出5个一等奖、10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5名获得一等奖的优秀绣娘在比赛现场与青绣公司签约,争当最巧绣娘的同时,也打开了绣品的销售渠道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人员公示|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有害短信息举报 抵制违法广告承诺书 阳光· 绿色网络工程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北京通信局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邮箱:532863398@qq.com    电话:0311-85255985  手机号:0311-85255985    10311-85255985

ICP备案/许可证号:冀ICP备2021005491号-1

Copyright© 2021 thxxww.com.All Rights Reserved